德國是一個移民國家,這也是德國文學的福氣
沙拉三明治,壽司還是晚餐?在1960年,德國沒有人會理解這個問題。半個世紀后,許多人都熟悉這些詞。沒有阿拉伯,東亞或土耳其的餐館,德國的城市再也無法想象。德國美食吸收了國際美食,將原味烹飪與遠東香料混合在一起,并嘗試了驚人的跨界組合。
在當代德國文學中也可以確定類似的情況。很明顯,德語國家的文學已經與新的烹飪偏好平行發展。最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母語不是德語的人選擇用德語寫自己的世界新觀點。
這個過程真正令人驚奇的是,花了很長時間才使移民的聲音清晰地聽到到了可觀的程度。畢竟,最早所謂的"來賓工人"最早是在1960年代從地中海國家來到聯邦共和國的。隨后是來自東歐和近東和遠東的移民。1985年,當阿德爾伯特·馮·查米索獎因"以語言寫作而著稱的杰出德國作家"首次獲獎時,人們仍然談論"外國人的文學",不久后又提到"移民文學"。
自進入千年以來,大多數獲獎者已經擺脫了這個標簽。盡管他們的許多故事仍然有其根源,但他們的作品早就停止關注社會邊緣。相反,他們到達了中間。從無數獎項中可以明顯看出這一點-伊朗父母的兒子納維德?科馬尼(NavidKermani),也是首位具有所謂移民背景的德國人,在2015年獲得了著名的德國圖書交易和平獎-尤其是在許多暢銷書排名中。
最近的Chamisso獲獎者名單上的名字讀起來就像是當代德國文學中的名人錄:祖蘇莎·班克,舍爾·法塔赫,卡塔琳·多里安·弗洛雷斯庫,阿斯法·沃森·阿瑟拉特,奧爾加·格里亞斯諾娃,特雷齊亞·莫拉,莎莎·斯塔尼西,費里登尼莫無論是敘事性散文,非小說類還是詩歌類,其完全不同的書籍都不會被賦予"移民文學"的標簽。然而,盡管他們完全自然地將德語用于他們自己的特定文學主題,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仍不能完全脫離其根源。
如果沒有作者在南斯拉夫的經歷,那么像薩莎·斯坦尼斯奇的小說《士兵如何修理留聲機》(2006年)實際上是不可想象的。斯坦尼斯基奇在1990年代關于波斯尼亞愛與死的精彩處女作被翻譯成近30種語言。相比之下,他最近的小說是放在《烏克馬克》中的,這清楚地表明了地位的作家不會讓自己受到出身的限制。在蘇珊莎·班克(ZsuzsaBánk)在匈牙利創作了第一本小說《游泳者》(2002年)之后,她選擇了德國南部的一個村莊作為她2011年出版的《DiehellenTage》(明亮的日子)的場景。主角扮演重要角色。
柏林的年輕作家奧爾加·格雅斯諾娃出生于阿塞拜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她對2012年的小說《所有俄羅斯人都喜歡樺樹》充滿了文化偏見,其中的主人公Mascha取笑了"移民背景"一詞。NinoHaratischwili的首本小說《Juja》(2010年)入選德國圖書獎的長名單和德國電視頻道ZDF頒發的aspekte文學獎的短名單,講述了蘇聯時期的家庭故事在佐治亞州,她的1000頁史詩般的《第八人生》(2014年)敘述了整個20世紀的故事。
家庭既是起源又是命運,因此,家族史的文學處理始終是對自我的保證,對生境的尋求,對身份的形成。這樣的小說不是"移民",不是德國人,不是美國人,它們是普遍的,講的故事感動著我們所有人,涉及我們所有人。戰爭結束70周年后,首次獲得Chamisso獎頒獎30周年,德國文學正在涌入大量新故事,這標志著德國立功立業的絕望之舉(國家社會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分裂)標志著許多文學杰作。
與許多語言純粹主義者所相信的相反,語言社區的力量首先是由其整合和改造新事物和外來事物的能力來定義的。對于那些相信故事的力量的人來說,這種永無止境的變形是一個福音。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
下一篇:外籍人士如何適應德國移民生活
了解詳細的德國移民福利
請您至少填寫手機號方便您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