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之耳濡目染的禮貌教學
禮貌與文明從古至今都是教育的主旋律,孩子小時候是塑造未來的最好時機,很多的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學會禮儀、禮貌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在國內甚至還會有專門的禮儀課堂。但是在德國卻不一樣,德國教育并沒有任何的交到孩子們的禮儀問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那?
在德國,是流行混齡班的,所以有不少大孩子喜歡帶小娃玩。那么小編就為大家說一個小故事。
周一上學的一個早晨,一個3歲的大女孩(0-3歲小班,3歲已是名副其實的大女孩),跑過來熱情地喊另一個小妹妹玩耍,但這個小妹妹卻不喜歡。
對著大女孩大吼一聲:nein(不要)。
大女孩有點失望,站在那沒動。然后繼續拿熱臉貼冷屁,又把手里的娃娃遞給她。小妹妹不領情。
大女孩不甘心,把娃娃往小妹妹懷里硬塞,果意料之中娃娃掉到了地上。大女孩委屈地哭了,小妹妹也一臉無辜。
一旁的家長也不知所措的時候,老師走了過來。
老師告訴小妹妹對方的好意,引導她如何禮貌回應。然后她又安慰女孩對方并沒有惡意,循循善誘充當兩個孩子的粘合劑。她倆聽了冰釋前嫌,愉快地一起玩耍后...
國內的家長想象的畫面一定是這樣的吧!然而現實是,老師蹲下對大女孩說,你是想跟妹妹一起玩吧?但她剛剛進教室,還沒準備好呢。
然后,老師幫大女孩撿起娃娃遞到她手里說,謝謝,但是妹妹似乎并不喜歡它。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女孩抱著娃娃在教室的軟墊上坐下,看著小妹妹。經過這么一折騰,小妹妹大概也發現了自己剛剛的不禮貌,一溜小跑撲向女孩,于是兩人開始齜牙咧嘴地對著笑。
看到這個,估計您會說德國教育或者是德國教師不行,都不知道教導孩子。可是,到底禮貌的界定是什么呢?禮貌等同于接受嗎?拒絕就代表不禮貌嗎?其實接受只是大多數國內家長認為的最方便的,最省事的行為。
換個角度你會發現,如果真的這么做,那么在接受大女孩意愿的時候,小妹妹的意愿就被拒絕了,這是潛意識的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啊。
所以你發現德國老師在處理矛盾時,經常用一個不破壞和諧的萬用句型--
"你問過ta嗎?"
你問過ta嗎,ta愿意跟你一起玩嗎?
你問過ta嗎,ta愿意把玩具讓給你玩一會兒嗎?
你問過ta嗎,ta愿意跟你分享嗎?
這個問法的妙處是,既不給和諧社會的面子抹黑,也不存在"不好意思教育別人孩子"的顧慮,同時又把孩子的矛盾盡量留給孩子自己解決。
那么,德國老師在幼兒園不教孩子禮貌真的是這么一回事嗎?
可以說教,也不教。德國老師從不嘴上教娃"要懂禮貌",但時刻把"懂禮貌"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上。
見面主動跟娃打招呼,告別跟娃說再見,周五祝娃周末愉快,給娃指令時加"請"字,娃配合和幫忙時也不吝嗇說聲"謝謝",甚至給娃提供幫助前也要先詢問"我可以幫助你嗎?"。
于是,孩子們在幼兒園耳濡目染久了,個個"謝謝"和"請"掛嘴邊,彬彬有禮,禮貌得不像話。"教"孩子懂禮貌,不需要提醒ta說你好說再見叫叔叔叫阿姨,不用告訴他們什么情況下要說謝謝和請,不需要用"懂禮貌繪本"給娃洗腦,也不用畫講文明懂禮貌的手抄報。
當你把所有你希望娃具備的"禮貌"特質,具化為行動和禮貌用語,自己以身作則,足夠。而這,就是德國特別的教育之處!也可以說德國教育更加注重于耳濡目染,而不是定下一個目標人格去讓孩子學習。這樣也不過是第二個人格而已。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
了解詳細的德國移民福利
請您至少填寫手機號方便您咨詢